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威”观察| 你要求优质优价你有什么依据吗?

    信息发布者:东孟村
    2019-12-07 21:51:29    来源:中国农网   转载

     | 本网原创 | 编辑:孙菁 | 作者:孙鲁威

    “威”观察| 你要求优质优价你有什么依据吗?

      2019.11.21 11:35

    孙鲁威

    11月18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江西南昌闭幕。4天的农交会,意向采购额381亿元,同比增加了44亿元。17年走过来,农交会已经成为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的农业交流合作和贸易洽谈平台。18个专业展馆,展示了中国政府在推进农业发展中所做的重点工作和成就;5万多种优质农副产品,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形成的巨大的现代化的生产力的一次集体亮相;10多场论坛和40多场省级品牌推介活动,是中国农业与世界市场的一次亲密对话。如此浩大的阵势在说话:中国有能力保障自己人民的食品安全,中国有能力为世界人民的菜篮子添枝加叶,中国有能力让亿万农民过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日子。

    过去的农交会,我们是卖出去就好;现在的农交会,我们是卖得好才好。什么叫卖得好?大家现在的认识就是“优质优价”。“优质优价”成为本届农交会上一些产地政府代表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但是对于到会的2.3万采购商来说,特别是国际采购商,他们对“优质优价”不是很容易理解。他们认为,农产品必须是优质的才能成为商品,才能够卖出去。至于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不是由采购商决定的。由此看来,我们在下一届农交会还真有必要搞一个“优质优价论坛”了。

    国际上农产品贸易中确实没有“优质优价”这个理念。优质是什么构成的?品种、管理、气候。品种一般是根据客户的合同需要选定的,品种没有优劣之分。比如大豆,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各有利弊,客户要什么就签什么合同,最后农民的种植利润是一样的,价格也是提前确定好的。收益取决于产量和品质,产量和品质取决于气候和管理,管理取决于标准化程度。由于标准化已经普及,所以,最终的价格差异就取决于气候了。农民规避气候风险可以购买政府提供的保险产品,还可以委托采购商在期货市场做套保等运作。

    我们为什么会有优质优价的理念呢?这主要是由于我国40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与收购加工体制之间的矛盾导致的。特别是在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过程中尤其强调了优质优价。改革开放后人们对面包糕点的需求增加,而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是蒸煮面食,我们的小麦品种在面粉加工品质上属于中筋品种。而面包用面粉是强筋、糕点用面粉是弱筋。为此,我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美洲澳洲的普通小麦——强筋与弱筋小麦。其实,我国江淮地区的小麦品种就是弱筋品种,但按照国家粮食收购标准容重等指标要求,它属于劣质小麦;我国东北春小麦主要都是强筋麦,但产量不高不被生产部门看好。后来通过选育我国开始在适宜区推广种植强筋弱筋专用小麦。由于产量略低于普通小麦,加上农民习惯用自留种导致品种退化,农业部门推出了“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政策,推动了专用小麦生产发展。但是问题又来了,当时国家收储并没有配套改革,小麦不分品种混收混储使得专用小麦出库后失去了“专用小麦”的品质,价格混同于普通小麦甚至变成了廉价的“混合麦”。于是,生产部门呼吁“优质优价”,希望将专用小麦专收专储专销,实现产销对接,提高农民种植专用小麦积极性。

    现在产地政府呼吁优质优价的出发点源于保障农民增收的压力。如果说,依靠农产品实现增收,这个压力永远会有。因为农产品完全依赖市场、依赖气候,这两个方面的压力不是人力所能抗拒,当然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目前产地政府对于信息服务的认识程度,对于“保险+期货”这类中央支持的金融服务的认识程度还是有欠缺的。这些工具都是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的。农业风险管理是发达国家农业经营的基本技能,是保障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把增收的压力分散给社会资本来共同承担。还有我国近十年发展起一批非存款类贷款机构为小农户提供小额贷款业务,它也是利用社会资金为农民开辟增收渠道提供支持的。所有这些“新动能”,用好了都能避险增收。农民增收的压力,绝不仅仅是产地政府的事情,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增收,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你可以要求优质优价,但你要拿出优质优价的理由来。你说品种?这个消费者不一定认可,为啥消费者心心念念的还是“小时候的味道”,这里面有令人反思的东西。真的是小时候的“味道”就好吗?不一定。“小时候”的中国农业没有结构调整的能力,一个品种长期发展培育了消费者,两者之间建立的产销友情,成就一份念想,一个品牌。如今的农产品有了结构调整的能力,有了“增产增收”的欲望,更有了产地结构调整的自由。自由的结果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多了多,少了少”,闹出来的都是笑话,绝不是“政绩”。比如一些久负盛名的传统优质小麦生产县,为了“增收”,也大搞“结构调整”,种花、种菜、种果,就是不能把自己的优势农产品——小麦种出品牌来,结果,把支柱产业做没了,新产业形不成支柱。展望国际上所有的农业品牌,哪个不是历史的积淀?你等不及是吧?那就别奢望太多。不能持续稳定发展就没有品牌。说到底,农产品做出品牌来绝不仅仅是政绩需要,更需要有一种生态精神。

    所有的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是通过企业来实现的。产地要做产地品牌,就要做标准化。生产、管理、经营,都要标准化,规范化,甚至法制化,你的产品才能走得远,走得越远效益越高。“为企业种庄稼”,我们20年前就提出这个问题,但如今看进展缓慢。一头是你这里卖不出好价钱,一头是企业找不到好原料;一头是你左冲右突不停更换“好品种”,一头是各种企业由此而得不到稳定货源。的确,这种调整模式你确实要承担增收压力。新西兰的牛奶,丹麦的猪,畅销全球,全是农民合作社、协会在搞;美国、澳大利亚的一帮农场主,在“为全球种庄稼”。

    产地有关部门可以梳理一下,找找短板,光喊“优质优价”不能解决问题。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